南报网讯(记者于志兵)今年1月底,南京日报“听语+”平台以“小区健身单杠为何使用者寥寥”为题,报道了云河北路电站村的一处居民区健身单杠建设高度问题。有市民来电给“听语+”平台来电称,自己找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,记者随即进行了调查。
云河北路电站村,建着一处全民健身广场,内有七八种运动设施,其中包括一处单杠。单杠有两根,一高一低,高的有2.5米,低的2.1米,即便是年轻人使用也有点勉强,身高1.81米的记者使用2.5米的单杠都比较费劲。
“使用者很少,长期只有租住在这里的两三个年轻人使用,老年人使用需要借助一个四五十厘米高的板凳才行,有点危险。”居民们表示。
随后,莫愁湖街道工作人员表示,该设施2026年3月会进行更换,更换时将处置好该问题。
记者调查发现,几类健身器材的建设中,单杠是争议较大的设施,主要的争议在于高度,如何做到“众口能调”需要全新的破局方案。
市民屈先生表示,自己找到了解决该问题的办法,解决方案已经有落地的先例,就在集庆门内的一处健身广场上。
屈先生所说的这个解决方案,其实是一种新型的、类似单杠的器材,一根独立的立柱,加上三根弯曲的弧形,再连接三根高度不同的“单杠”,如此,小朋友和老年人、青年人都可以使用了。
记者将两种设施进行了对比:电站村单杠,用料为粗柱7米加细柱2.5米,混算粗细总长为9.5米;集庆门设施,粗柱2米,细柱7.2米,总长度9.2米,但后者以细柱为主,用料成本骤减。
同时,后者实现了三种身高高度使用者的全覆盖,但后者的弊端主要是,单柱立地,频繁使用后可能出现松动,另外因为是弧形走向,单杠产生了一点弧形,不利于剧烈运动时发力。
“其实,这种设施,稍微调整一下,将单杠的握手部分适当延长5厘米,并缩减曲折幅度,就非常完美了。这种设施建设在使用强度不大的小区内,会非常受欢迎,立柱的松动问题也不会有多严重,即便存在,微调的成本也能接受。”屈先生告诉记者。
记者随即将问题反馈给了南京市体育局群体处,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他们近期会安排专业人员现场调研,研究可行性,如情况属实,将对该型号的设施进行适当改良,并酌情推广。